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與合作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合成了新核素鋨-160和鎢-156,這一成果*被報道并受到了國際物理學界的關注。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充氣反沖核譜儀SHANS,研究團隊通過熔合蒸發反應實現了合成,并測量了它們的性質,揭示了中子殼效應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強的現象,進一步推進了對新核素的研究,為理解物質結構和天體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合成新核素鋨-160和鎢-156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與合作單位的科研人員在近期成功地合成了新核素鋨-160和鎢-156。這一成果被認為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合成新核素對于深入了解物質結構及其在天體演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在合成過程中,研究團隊依托于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并利用充氣反沖核譜儀SHANS進行實驗。通過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術,科學家們成功地合成了鋨-160和鎢-156,并對其性質進行了詳細的測量和分析。
鋨-160和鎢-156的性質測量
在合成成功后,研究團隊對新核素鋨-160和鎢-156的性質進行了系統測量。鋨-160具有α放射性,而鎢-156則具有β+衰變的放射性。通過測量鋨-160的α衰變粒子能量、半衰期以及鎢-156的半衰期等性質,科學家們獲得了關于這兩種新核素的重要數據。
中子殼效應的研究發現
通過對新核素的性質進行系統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當原子序數大于68時,具有中子數為84、85的同中子素的α粒子預形成概率逐漸減小。這一發現揭示了中子數為82的殼效應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強的現象,為理解核素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和理論基礎。圖片
揭示殼效應增強的原因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子數為82的殼效應增強的原因可能與可能較穩定的雙幻核——鉛-164(質子數為82、中子數為82)的存在有關。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探索殼效應背后機制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有望進一步深化對核素結構和性質的認識。
中國核物理研究的新突破
這項研究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中國在核物理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使中國的核科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合成和研究新核素,中國科學家為國際核物理研究貢獻了重要的成果和數據,推動了全球核科學的發展。
總結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與合作單位的科研人員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支持下,成功合成了新核素鋨-160和鎢-156,并對其性質進行了系統測量和分析。
通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了中子數為82的殼效應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強的現象,并揭示了其可能的機制。這一成果標志著中國核物理研究的新突破,為理解物質結構和天體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數據。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