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 11 月 29 日消息,據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官網發文,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夏慷蔚等人在光學信息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并發展基于金剛石發光點缺陷的四維信息存儲技術,具備面向實際應用所需高密度、超長免維護壽命、快速讀寫等關鍵特性,有望為 " 數據大爆炸 " 信息時代所亟需的新一代綠色高容量信息存儲提供解決方案。
據悉,當前數據存儲技術(如磁盤、光盤、固態硬盤等)的發展遠遠滯后于數據量的增長,存儲容量的瓶頸和高能耗問題已成為制約海量數據處理與應用的關鍵挑戰之一。
通過*制備納米材料光源并調控光信號的強度、波長、偏振等多維度特性,光學存儲技術近年來成為實現高密度存儲的重要發展路徑之一。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利用金剛石中一種可*人工制備的發光點缺陷,成功解決了上述系列挑戰。研究發現,金剛石中的原子尺度弗蘭克爾缺陷具備穩定的發光特性,并能*制備可控調節其發光亮度來編碼數據,成為理想的信息存儲單元。
得益于金剛石材料的超高硬度(為自然界*堅硬材料之一)以及其*的化學穩定性(如抗酸堿腐蝕等),存儲在金剛石光盤中的數據極為穩定。通過高溫測試并結合阿倫尼烏斯定律預測信息單元的穩定性,即使在 200 ℃高溫環境下,金剛石中數據的存儲壽命可以遠超百年。同時,該存儲無需任何維護(如溫濕度控制等),不產生數據存儲的能耗。
為了實現高密度高可靠性存儲,研究人員發展了基于飛秒脈沖加工的快速高精度三維缺陷制備技術,單個飛秒脈沖(約 200 飛秒)即可完成對存儲單元的制備,信息寫入精度高于 99.9%,已達到藍光光盤國家標準。
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發展了二維、三維的并行讀出技術,可同時實現對上萬比特高效讀出。當前,存儲單元的尺寸可達到 69nm(約為波長的十二分之一),單元間隔在 1 微米左右,存儲密度達到 Terabit/cm3 量級,比藍光光盤存儲密度提高三個量級。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