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母機
“工業母機”顧名思義是制造機器的機器,如數控機床、數控車銑等均在此列,其生產端包括減材、等材、增材等3類設備,涉及近千種產品,需求端則包括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多個行業。
10月14日,我市召開“工業母機”百行萬企產需對接活動,市內多家工業母機重點企業進行產品推薦,達成68個項目集中簽約,同時現場還公布了市內34家工業母機企業自主生產的118項創新產品清單。
目前我國是全球工業母機*生產及消費大國,建成工業母機完整產業鏈體系,市場需求達到千億級。其中,重慶現有工業母機主機及其關鍵配套企業46家、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目前全市將實施工業母機專項工程行動,重點發展該產業。
提升基礎制造能力
10月12日,市經濟信息委公布《重慶市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提出將實施“5664”工業母機專項工程,推動重慶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基礎制造能力。
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5664”專項工程圍繞建設“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點培育壯大智能制造裝備“新星”產業集群,包括“聚焦5個目標、梳理6張清單、實施6項任務、提供4項保障”。
比如在重大技術攻關行動方面,我市將開展工業母機重大技術評估,制定主機及關鍵配套重大技術攻關清單;在創新平臺建設行動方面,將以主機企業、用戶單位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創建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工業母機創新平臺;在高端產品提升行動方面,將推動主機企業提升高端機型產品占比,鼓勵配套企業提升核心配套部件產品質量。
計劃到2027年,我市將攻關一批重大技術、研制一批高端產品、培育一批主機及關鍵配套企業、形成一批產品示范應用場景并搭建工業母機產業生態體系。
“重慶造”突破“卡脖子”技術
機床是工業母機的代表性產品,在機床產品自主研發生產方面,渝企涌現出不少典型。
此次對接會上公布的“重慶造”工業母機創新產品清單里,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機床)自主研發的數控滾齒銑棱復合機床、數控滾齒機等多款產品入選。
“這些設備都是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核心裝備產品。”重慶機床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數控滾齒銑棱復合機床可同時進行滾齒和銑棱加工,滿足自動化、柔性化、智能化大批量生產需求,而數控滾齒機則可同時進行銑齒和滾齒加工,整機技術達到國內*,可完全實現進口替代。
近年來,重慶機床、重慶宏鋼數控等一批本地工業母機重點企業,先后研制出多類精密磨齒機、精密滾齒機等機床產品,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特別是數控齒輪加工機床國內市場上,“重慶造”產品占有率達到近六成。
“此次舉行產需對接活動,將推動更多‘重慶造’工業母機產品走向市場,并帶動產需雙方‘結對攻關’。”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委正圍繞我市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工業機器人等優勢產業,梳理工業母機產品清單和供需清單,有針對性地開展產需雙方對接,進行產品技術研發,由此拉動產品訂單增量,推動雙方企業精準高效轉型。
新增千億級市場需求
對接活動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家持續大規模推動工業設備更新的背景下,加上工信部持續數年推動“工業母機+”產需對接活動,預計工業母機行業整體將新增千億元級的市場需求。
國家工業母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晶瑩說,工業母機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來自于企業,特別是工業母機行業的領軍企業,“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工業母機企業培育壯大,同時強化政策引導和精準服務,既培育世界*的龍頭企業,又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李晶瑩認為,我國工業母機產業的創新發展方向,集中在產品制造研發這個重點環節。在加強技術突破的同時,還要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加大力度促進工業母機產需雙方“結對攻關”,促進一批工業母機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實現從“能用”到“耐用”再到“好用”的升級。
“推動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承接千億級市場需求,我市工業母機產業已具備良好基礎。”市經濟信息委裝備處負責人介紹,比如在工業母機減材制造裝備方面,我市有主機企業15家,包括重慶機床、宏鋼數控等,特別是在產品細分領域具有一定優勢。
在等材制造裝備方面,我市有主機企業9家,如江東機械年生產金屬成形機床3000臺,其自主生產的擠壓鍛造多工位自動化生產線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九成以上,主要技術參數處于國內*、國際前列。
另外在增材制造裝備方面,我市有相關企業30多家,包括增材主機生產企業摩方精密、安德瑞源,以及應用環節上的工港致慧、華港科技等一批企業,其中摩方精密自主生產的超高精密3D打印系統,是目前全球*能夠生產*高打印精度達2微米的增材制造設備,實現了技術產品反向出口。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