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稅改革進入了觀望期。"現在企業經營狀況不好,資源稅開征會增加企業成本,不利于經濟的復蘇。"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一領導15日私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就是資源稅改革緩慢的原因。"
利益相關企業的呼聲正在影響著決策。據悉,1個月前,就在財政部召開的2009年"兩會"資源稅改革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座談會上,財政部副部長王軍關于"將資源稅改革類建議提案確定為今年重點辦理建議提案"話音剛剛落地,就有一個"首屆百家礦業企業峰會"在青島召開,在那次會議上,有企業提出"免征資源稅,從根本上降低礦山企業稅費負擔"的觀點,得到眾多礦業企業一致認同。
這種觀望與博弈,是否意味著醞釀已久的資源稅改革再次落空呢?《華夏時報》記者從國稅總局內部人士那里了解到,現在開征資源稅技術已經無障礙,但由于經濟初顯恢復,還不穩定,開征資源稅的時機不成熟,不過,根據經濟走向,今年年內出臺方案應該問題不大。
時機并不成熟
資源稅改革由來已久,但總是由于各種原因擱置。
我國的資源稅開征于1984年。1984年9月28日,財政部發布《資源稅若干問題的規定》指出,從1984年10月1日起,對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先行開征資源稅,對金屬礦產品和其他非金屬礦產品暫緩征收。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告訴記者:《資源稅若干問題的規定》是以實際銷售收入為計稅依據,按照礦山企業的利潤率實行超率累進征收,其宗旨是調節開發自然資源的單位因資源結構和開發條件的差異而形成的級差收入。
1994年1月1日起,資源稅開始實行從量定額征收的辦法。對開采應稅礦產品和生產鹽的單位,開始實行"普遍征收、級差調節"的新資源稅制,征收范圍擴大到所有礦種的所有礦山,不管企業是否盈利普遍征收。
隨后定量征稅的弊端逐漸顯現。"定額征收在價格變動不大的情況下無所謂,可是這幾年價格上漲很快,而在價格上漲過程當中,那些資源型壟斷企業的收入增加很多,而政府的稅收卻沒有增加,這對節約資源尤為不利。"劉桓表示。
在過去幾個月,國際市場上資源型商品的確有加速上漲的趨勢。曾經每桶跌至40美元之下的國際油價,連續幾個月上漲后,已經突破每桶70美元關口。不僅原油,有色金屬市場也曾出現價格大幅上漲的格局。
為此,有關分析人士認為當下是推出資源稅改革方案的大好時機。在此期間,相關部門的頻頻動作似乎也給出了一種暗示。5月25日,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發改委《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制訂并擇機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6月17日,財政部召開2009年"兩會"資源稅改革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座談會,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表示:"將資源稅改革類建議提案確定為今年重點辦理建議提案。"王軍還表示過,隨著經濟的轉暖,資源稅改革勢在必行。
但上述國稅總局人士則透露,由于經濟初顯企穩,開征資源稅略顯時機不成熟。17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在公布上半年數據時也表示,盡管*季度GDP增長7.1%,好于預期,但國民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穩固,回升態勢還不穩定。
技術層面無大礙
盡管現在還無法確定資源稅改革出臺的準確時間,但各方透露的信息已顯示,資源稅改革在技術層面上已經沒有障礙了。
在技術層面上,無非涉及到三點:征收范圍、征收辦法和稅率問題。"關鍵要看資源稅改革是一步到位還是分步實施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價格與稅收研究室副主任張斌告訴記者。
目前,我國征收資源稅的稅目主要有原油、煤炭、天然氣、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鹽等。這7個稅目覆蓋了大部分已知的礦產資源。"但仍有許多自然資源未包括在內,如水資源、黃金、地熱資源、森林資源等。此次資源稅改革方案會不會增加部分稅目,也是焦點問題之一。"劉桓分析說。
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征收方式由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或者從量和從價相結合來提高稅負,這都能夠通過價格調整改變資源稅。"張斌認為。
資源稅稅率應該按什么比例征收,也是各方面*為關注的問題。劉桓說:"方案有很多,大部分認為資源稅的比例達到5%-8%比較合適,甚至還有提出更高比例的。"
據悉,目前學界提出的比較高的方案是將資源稅的征收比例提高到銷售價格的10%。以煤炭為例,資源稅將從平均每噸2-3元左右,提高到平均每噸20-30元。也就是說,煤炭資源稅稅率*高標準將從1%提升至10%。
但無論怎樣,資源稅改革帶來稅收的同時,必然增加企業成本。上述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人士和記者交流時,對資源稅改革表現出相當不歡迎的態度。據了解,在那次"首屆百家礦業企業峰會"之后,百家國內知名礦業企業在這次會議上形成了一份"建議",準備遞交國土資源部。
對此張斌則表示:"金融危機背景下現在很多企業的經營的確很困難,但是否免征或降低資源稅的稅收,不能由著企業的想法。"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